幸运轮盘

    世界防治麻风病日 | 全面消除麻风危害,促进社会文明进步

    来源:      2025-1-26 16:44:51      点击:

    2025年麻风病.jpg

    2025年1月26日是第72届“世界防治麻风病日”暨第38届“中国麻风节”。

    我国宣传活动的主题为“全面消除麻风危害,促进社会文明进步”。旨在坚持党的领导、部门协作、社会动员、全民参与的综合防控机制,全面实施消除麻风危害可持续发展规划,持续提升公众健康意识和素养,全力实现我国全面消除麻风危害的目标,共同促进社会文明进步。

    01.什么是麻风病

    麻风病是麻风分枝杆菌所致的侵犯皮肤黏膜和周围神经的一种慢性传染病,是一种可防、可治的传染性疾病,如果诊疗不及时可导致多种致畸性,给患者、家庭及社会带来严重的精神和心理压力。


    02.麻风病的传染源

    至今公认的传染源是未经治疗过的麻风病患者,其中多菌型患者皮肤及黏膜处含有大量的麻风杆菌,其鼻和口腔可排出大量麻风杆菌,是最重要的传染源。多菌型患者的家庭接触者发生麻风病的危害性是一般人群的5~10倍。绝大多数人(约90%)对麻风杆菌有特异性免疫力,只有少数免疫力低下或免疫力缺陷者感染麻风杆菌后才会导致发病。


    03.麻风病的传播途径

    麻风病主要侵犯皮肤、周围神经、上呼吸道黏膜和眼睛等组织,通过皮肤密切接触或呼吸道飞沫传播。

    长期密切接触传染:传统认为麻风传播的重要方式是长期密切接触多菌型破溃的皮肤,麻风杆菌可自健康人破损的皮肤进入机体;

    飞沫传播:目前认为麻风杆菌传播的主要途径为带菌者通过咳嗽或者打喷嚏的飞沫,或悬滴传染给健康人的呼吸道粘膜;

    间接接触传染:健康人群由于接触麻风病人的衣物、生活用品或生产工具而致麻风杆菌传播的可能性很小。


    04.麻风病的临床表现

    麻风菌主要侵犯皮肤和周围神经(如尺神经、耳大神经、正中神经、腓总神经等)。早期主要是皮肤上出现不痛不痒的浅色或红色斑片,之后可出现神经损害,可导致皮肤感觉减退或丧失,晚期可出现兔眼、歪嘴、爪形手、垂足、足底溃疡等畸残。

    1、诊断不明或久治不愈的慢性皮肤病(三个月以上),皮损可表现为斑疹、斑块、浸润、结节,呈淡白、淡红、深红或褐棕色,可呈环状或地图状,部分中央呈空白区;

    2.皮损区浅感觉(温度觉、触觉、痛觉)迟钝或丧失并伴有局部闭汗;

    3.周围神经粗大,伴有疼痛或触痛;

    4.汗毛脱落,眉毛稀疏脱落,面部浮肿发红发光呈酒醉样面容;

    5.面部或耳垂出现肿胀或结节,呈“狮面”;

    6.足底溃疡,无明显疼痛,长期不愈;

    7.面瘫、闭眼不拢、爪型手、垂足。


    05.麻风病的诊疗

    麻风病经早期诊断、规范治疗便可治愈,避免畸残。治疗主要采用世界卫生组织推荐的利福平(RFP)、氨苯砜(DDS)、氯法齐明(B663)等药物进行联合化疗。


    06.如何预防

    1、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可减少或消除传染源、减少传播,也是预防神经损伤和残疾最有效的措施;

    2.与麻风病患者密切接触者特别是家庭成员均应定期就医检查,必要时可给予化学药物预防;

    3.在流行地区,普遍进行卡介苗接种,增加易感人群对麻风杆菌的抵抗力;

    4.注意日常防护,勤开窗通风,密切接触活动性麻风病患者时戴口罩,接触后洗手、注意个人卫生,尽量避免皮肤损伤,接触了被麻风病患者污染的任何用品,应及时清洗并消毒处理。目前我国对麻风病的诊断和治疗实行免费,民政等部门也为麻风病患者提供必要的医疗和生活救助等。当出现疑似麻风症状时,可以及时前往专业皮肤病幸运轮盘 或疾病预防机构进行咨询、检查和治疗。


    ✉ 通讯员   孙丽华(公共卫生科)

    ✉ 编 发   宣传科

    ✉ 审 核   二中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