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处暑 | 气候逐渐干燥,当心“秋燥”伤人
节气养生·要略
本期话题
气候逐渐干燥,当心“秋燥”伤人
处暑时节,很多人会感到早晨起床时嗓子发干,皮肤干燥,即使饮用一大杯水,也难以解渴。这种现象就是人们常说的“秋燥”。
主讲:钱蓉蓉 中医师
名中医工作室成员,跟师于赵建辉名老中医,擅长疲劳病、失眠、内科杂症中医调理,坐诊疲劳病专病门诊。
01
什么是秋燥?
中医认为,肺为五脏之华盖,位置最高,且为娇脏,燥热病邪易从口鼻而入,侵犯肺卫,加之肺与大肠相表里,肺燥津伤,津液输布障碍,则大肠也易失去润泽。表现为皮肤紧绷,容易起皮,口鼻干燥、咽干燥,大便干结难解。秋燥是指在秋季发生以干燥为特征的病变,分温燥和凉燥两种。处暑期间的秋燥属温燥,多表现为头疼、少汗、口渴、干咳少痰、咽干不适、手脚心热等,主要与久晴少雨、秋阳暴烈的气候有关。此外,处暑期间某些疾病,如支气管扩张、肺结核等,在“秋燥”的作用下也易复发或加重。
秋燥原因很多,而饮食不当是一个重要的诱发因素。大家要注意不吃或少吃辛辣烧烤食品,如辣椒、花椒、桂皮、生姜、葱及酒等,特别是生姜。这些食品属于热性,又在烹饪中失去不少水分,食后容易上火。当然,将少量的葱、姜、辣椒作为调味品,问题并不大,但不要常吃、多吃。
02
缓解秋燥该怎么吃?
初秋时节饮食应突出“清润”,即养阴润燥,润肺生津。选择那些“补而不峻”、“润而不腻”的平补之品,这样既营养滋补,又容易消化吸收。多数蔬菜和水果有生津润燥、清热通便的功效,且含大量水分,还富含维生素C、维生素B及无机盐、纤维素,可以改善燥气对人体造成的不良影响。可选择胡萝卜、冬瓜、茭白、南瓜、藕、荸荠、番茄、荠菜、平菇等蔬菜,也可多吃些银耳、百合、莲子、蜂蜜、糯米、奶类等清润食品以及梨等新鲜水果。抵抗力差、患有慢性疾病的人,最好不要擅自选择补品,而要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补,以取得更好的进补效果。
另外,胃肠喜欢有规律的工作,对于消化功能低下的人来说,一定要按时吃饭。烹调方法尽量采用蒸、煮、炖等,不要过于担心加热到软会破坏营养素。软食,可以减轻胃肠负担,比如山药泥、芋头泥、土豆泥、大米粥、小米粥等。渣子太多的老玉米不适合消化不良者常用。对于那些不太好煮但是营养价值高的食物,可以用打浆、打粉、煮烂等方式来减少胃肠的消化负担,保证其中丰富的营养成分能更好地被人体吸收。
03
秋燥需要看医生吗?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秋燥其实是一种挺普遍的状况,那么是否代表只需要自己注意,根本没有必要看医生呢?不是的!举个例子,幸运轮盘娱乐中心 中医门诊曾接诊一位40多岁的女性。她入秋后就觉得口干、眼睛干涩、皮肤干燥瘙痒,多喝水也没有改善。查了血常规、肝肾功能、电解质,结果显示没有异常,西医给的诊断是亚健康,没有什么西药可以用。于是她尝试来看中医,经望闻问切,诊断为温燥,阴虚风动,后用了滋阴润燥的中药调理,一周后,患者口干、皮肤干燥的症状得到改善,按照实际情况持续调理,一个多月后症状便基本消失。
所以,要提醒大家的是,若是“秋燥”症状无法通过日常起居、饮食来调整,并且有加重趋势,说明病邪已深入营血及脏腑,不能听之任之,而是可以通过中医辨证,选方用药施治。桑杏汤、清燥救肺汤、调胃承气汤等常用方剂都是经典方,在我们的临床使用中都得到了比较好的反馈。
*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涉及版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 上一篇:梁溪青囊·立秋 | 守护金嗓,防燥指南请收好 → 2025/8/7
- 下一篇:提醒 | 连续高温不下,分享中医防暑小妙招! 2020/8/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