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大暑 | 出梅接大暑:熟知中暑好度夏
节气养生·要略
本期
话题
出梅接大暑:熟知中暑好度夏
无锡地处北亚热带湿润区,雨季较长,主要集中在夏季,全年降水量大于蒸发量。今年梅雨季更是超长在线,昨天无锡气象终于正式官宣:无锡7月22日正式出梅!今天,我们就迎来夏季的最后一个节气:大暑!
大暑正值中伏前后,是一年中最热的时期。俗话说:“小暑大暑,上蒸下煮。”湿气重,就更易闷热,因此防暑降温工作不容忽视。
主讲:张碧文 中医师
硕士研究生,师从江苏省名中医朱方石教授。从事消化系统疾病的常规诊疗工作。
熟知中暑心不慌
1、中医认为,中暑可分为阳暑、阴暑,“动而得之者为阳暑”,“静而得之者为阴暑”。
我们平时所指的中暑大多指阳暑,指在烈日下工作或长途奔走,感受炎热暴晒而发病的伤暑证。当人出现全身明显乏力、头昏、心悸、胸闷、注意力不集中、大量出汗、四肢麻木、口渴、恶心等症状时,多为中暑先兆。一旦出现上述症状,应将患者移至阴凉通风的地方休息,再喝些淡盐开水或绿豆汤、西瓜汁、酸梅汤等,少量多次,既能解渴又不伤脾胃。若出汗过度,发生肢体和腹壁肌肉的痉挛现象,称之为热痉挛。若在高气温或强热辐射环境下,发生昏厥的疾病称之为热衰竭,亦称热晕厥或热虚脱。这些都已属于重症中暑。一般先有头晕、头痛、心悸、恶心、呕吐、大汗、皮肤湿冷、体温不高、血压下降、面色苍白、继以晕厥。若患者出现意识丧失,痉挛剧烈,不省人事,应让患者取昏迷体位(侧卧头向后仰),保证呼吸道通畅,迅速拨打120通知急救中心,立即送往幸运轮盘 救治。
一般的人都知道夏天要防“中暑”,但是对阴暑往往认识不足。有人喜欢在出汗后马上用凉水冲澡,快速喝大量冷水或冰镇饮料,睡觉时风扇、空调对着吹……其实这样很可能会导致阴暑。阴暑的致病原因不单纯是暑邪,而是兼有寒和湿的入侵,主要症状是头晕、乏力、恶心、没食欲、大便稀、舌苔腻等。阴暑发展比较缓慢,常常会持续好几天,阴暑的治疗以解表清暑为主,通常可用藿香正气散。
健脾养胃扶正气
2、炎热天气容易消耗人体的气津,因此有“暑天无病三分虚”的说法。此时需要适时地化气生津,补充身体气津的亏耗,以改善汗液大量丢失所导致的各种症状,从而防止中暑的现象发生。
明代医家李时珍提出“粥与肠胃相得,最为饮食之妙。”意思是说喝粥能健脾益气、生发胃津以补虚。若是熬粥则可以选绿豆、百合、赤小豆等食材,可以清火祛暑。还可以吃一些清火祛暑的蔬菜水果,比如苦瓜、西瓜、冬瓜、西红柿、紫菜、豆芽等,苦瓜不仅可以开胃,还可醒脑,使人产生轻松的感觉,从而起到祛湿除烦的作用。除了清火祛暑,还可以熬一些健脾养胃的粥,食材可选小米、山药、薏米、南瓜、西洋参、太子参、黄芪等。
此外,大暑养生遵循“夏养阳”的原则,对于脾胃虚寒者,平素饮食可以吃一些温补脾阳的食物。民间有老话“冬吃萝卜夏吃姜,不劳医生开药方”,生姜便是一个很好的选择。生姜可促进消化液分泌,改善食欲,可以保护胃黏膜,可以抗溃疡,还有保肝、利胆、抗炎,解热镇痛、止呕吐等功效。平素还可以饮生姜茶,烹饪食物时也可放少许生姜。若脾胃不虚寒者当适量食之。
有条件的人,进入夏季后,还可常服用一些芳香化浊、清解湿热之药方。
*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涉及版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 上一篇:梁溪青囊·立秋 | 守护金嗓,防燥指南请收好 → 2025/8/7
- 下一篇:今日小暑 | 中医给你讲:如何应对暑天常见肠胃问题? 2020/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