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立秋 | 伏中苦热焦皮骨,秋后清风渥肺肝
节气养生·要略
本期话题
伏中苦热焦皮骨,秋后清风渥肺肝
“伏中苦热焦皮骨,秋后清风渥肺肝。”这是诗人苏辙对立秋后气候特点对人体影响的描述,说的是:夏日伏中,气候炎热,身心倍受煎熬,立秋后气温稍降,秋风起,收敛神气,保持平和心情,使肺气清,肝气畅。今日立秋,虽然在节气上已进入“秋”字头,但仍属伏中,天气依旧是“火辣辣”,因此,一方面要当心“秋老虎”,另一方面也要小心随时变化的天气,注意换季养肺,提高免疫力。
主讲:顾晔 中医师
名中医工作室成员,师承名老中医赵建辉主任,擅长口腔溃疡,月经不调,痤疮,肥胖等中医杂症调理。
防暑、防燥、防感冒
防暑 立秋时节,暑热未尽,气温不会很快下降,甚至很可能有短时间气温升高。虽有凉风时至,但天气变化无常,早晚温差大,白天仍然炎热。“秋老虎”随时虎视眈眈,天气也逐渐由潮热转向干热。因此,立秋后防暑降温要继续,不能有丝毫懈怠,应当心“秋老虎”,小心中暑。
防燥 中医认为,燥乃六淫之邪,为秋季主气,易耗津液,常见口干舌燥、鼻涩咽痛、皮肤干枯、大便干结、烦躁不安等一系列症状。平时用嗓较多的人更要保护好嗓子,多饮水,尽量少说话。
防感冒 立秋后,昼夜温差变大,早晚温差过大容易引起频发感冒等。提醒大家在衣着和居家休息方面,应更注意防止夜间着凉。初秋也是感染新疾病的高发期,因此,初秋之际,千万注意不要贪凉,注重饮食卫生,情绪稳定。
饮食调养:少辛多酸、慎贴秋膘
《素问·脏气法时论》说:“肺主秋……肺收敛,急食酸以收之,用酸补之,辛泻之”。可见酸味收敛肺气,辛味发散泻肺,秋天宜收不宜散,所以要尽量少吃葱、姜等辛味之品,适当多食酸味果蔬。
立秋后,民间有“贴秋膘”的说法。夏天天热影响食欲,人多消瘦,因此人们会选在立秋这一天吃美味佳肴,一般都会选择吃肉(炖的、烤的、烧的、煮的、卤的等)意在“以肉补膘”。但无锡地处江南,水气丰沛,立秋后,天气并不会马上转凉,暑湿仍是比较重的。此时人的脾胃功能仍然不是很好,如果这时贴秋膘,只会适得其反,水土不服。此时节我们会碰到这一类患者,他们舌苔白腻,身材肥大,立秋后又食用大量荤腥以贴膘,加重脾胃负担,导致湿热积聚在胃肠中,进而诱发感冒、便秘、发热等疾病。所以并不是所有人都适合“贴秋膘”,盲目得进补反而得不偿失。自己是否需要滋补还得要根据自己的体质来判断。但总的来说,秋天宜平补,可选择百合、山药、红枣、莲子等具有健脾、养胃、润燥等特点的食物。
运动调养:轻松平缓、收敛和谐
立秋后,是开展各种运动锻炼的好时期。秋季养生不能离开“收养”这一原则,要把保养体内的阴气作为首要任务。运动也应顺应这一原则,即运动量不宜过大,宜选择轻松平缓的项目。尤其是老年人、儿童和体质虚弱者,以防出汗过多,阳气耗损。
像太极拳、八段锦等传统健身运动,对于增加肺活量、改善慢性呼吸病患者的肺功能、练习深沉而缓慢的呼吸具有明显的作用,是老年人、体质虚弱者、慢性病患者******的锻炼方法。
▽八段锦▽
*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涉及版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 上一篇:梁溪青囊·立秋 | 守护金嗓,防燥指南请收好 → 2025/8/7
- 下一篇:今日大暑 | 出梅接大暑:熟知中暑好度夏 2020/7/22